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钟国康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7246
分享
919
粉丝
491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钟国康

钟国康 书法之精气,篆刻之金味外国的文字,是没有进化过的,形体非常简单,像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。而中国字,是有灵魂的,是活着的。它的生命,集天地万物之灵气。□陆勇平(本报记者)著名书法家、篆刻家钟国康最近出了本《钟国康书法篆刻集》,无论是技巧还是气度,无论是印刷质量还是装帧设计,都显得卓尔不凡。据他一位朋友介绍,他二十岁的时候就拜名师,临习秦、汉的碑刻以及颜鲁公、黄幼元、张长公等人的作品。如今深得其意,自成一家。自古以来,书法和篆刻乃是中国的国粹。特别是文人墨客,更是对其深爱有加,因为这在古代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品格的重要标识。如今时代变了,人们对经济的追求远远胜过对文化艺术的追求,对某些人来说,书法既不能谋利,又不能掌权,完完全全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个人活动,未免显得有些落寞。书法家钟国康先生,虽蛰居岭南商业重镇,却不改艺术初衷,几十年如一日,与笔墨纸砚相伴。我想,这是与他的内心世界和艺术信念相关的。我们谈论书法,经常会与古老的传统接洽起来,因为书法离不开中国的审美传统。世界上也许找不到第二种文字,可以和汉字相媲美,汉字既是交流的工具,同时又是一种艺术。外国的文字,是没有进化过的,形体非常简单,像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。而中国字,是有灵魂的,是活着的。它的生命,集天地万物之灵气。由此看来,中国的书法是形神兼具的。很多人,习惯把练习中国书法当成一种技术性的工作,以为只要日夜不停地写,就能写出一手好字。那是致命的误解。书法尽管技术性很强,但它到一定境界,又得摒弃技术,与技术相对。说它需要技术,那是书法的低级阶段,是模仿性质的,属机械作为。而要真正达到一个艺术的巅峰,没有一定的天赋和文化素养,那是远远实现不了的。因此,有专家说,钟国康先生的书法是借助古人书法的形体,填进自己的内在精神与气质。这句话说得相当准确。综观他的作品,字的形体有古人的风格,但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,时而淅淅沥沥,时而大雨倾盆,让人摸不清套路。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。如果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想和精神气质,无论临摹多少大师的作品都是徒劳无功的。按理说,处于岭南的钟国康先生,应该是温婉柔润的,写出来的字也应该是南方的那种精致与典雅。恰恰相反,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苍劲的风格。他的字大气有力,柔中有刚。有人如此评价他:“运柔弱之物,成刚劲之作。”我想,这是他的性情使然。一个人的性情和内心,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书法里面看出来,到底是软骨还是傲骨,开阔还是偏狭,正气还是邪气,所谓文如其人。据说钟先生为人粗豪,有古代的儒雅之气,对人对事无所猜测和顾忌,一心求创造,求新异。所以他的字非常大气,有力,不乏创新的激情。这就是作为书法家的钟国康先生。钟国康先生,不仅对书法有深厚的造诣,篆刻也有一手。中国的书法和篆刻,自古以来是一家。但是,篆刻和书法是截然不同的,篆刻更强调一种技术,在方寸之间刻字,本来就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事情,若没有手巧心细,是绝不能成就的。就像耕耘一分田地一样,要用力适当,粗中有细,不焦不躁,心气通畅,才能刀刀落到实处,不虚放。钟先生作为书法家,他喜欢直接书法入刻。其篆法、章法及刀法,源于篆、隶书体,取法高古,气度宏大。小小圆方,自有天地乾坤。因书法入刻而构章巧妙,墨、刀法、石味融于一体,寓于变化而耐人寻味,形成新的审美情趣。马嘉南先生如此形容他的篆刻:“重者若坠石,柔者若飞絮,刚者若铁线,锐者若张棘,钝者若搏泥,激烈则惊涛裂岸,苍凉则枯藤老树,古朴则颓砖败瓦,悠远则烟水云山……”这就是他篆刻的金石之味。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,我们往往是撇不开的,特别是书法和篆刻,传统的东西几乎占据了一大半,剩下一小半留给我们创新,但创新,许多人却习惯流于表面,虚张声势,看似在创新,其实是想颠覆传统,切除传统,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,值得警惕。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钟国康先生的作品,其原因在于他不仅能破,而且能立,立得让你信服。

返回顶部